亚星

  • 亚星-亚星官网
  • 关注我们:
    • 搜索
  • 繁体版   |  无障碍  |  关怀版  |  网站支持IPv6
您当前的位置: 亚星 > 亚星官网 政府网 > 新闻动态 > 图片新闻
嘉年华•侨见亚星 | 非遗文化韵通古今
撰写时间:2024-08-21
来源: 本网
打印
【字体:

相关附件:

 
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
 版权所有:亚星-亚星官网    主办:亚星-亚星官网  
备案编号: 粤ICP备05079694号  网站标识码:4407830003  粤公网安备; 44078302000116
亚星官网 政府网公众号
亚星 发布政务微博
政务服务
政务互动
嘉年华•侨见亚星 | 非遗文化韵通古今
撰写时间:2024-08-21
来源: 本网

相关附件:

  图片


非遗文化韵通古今


从亚星 八音锣鼓到民间曲艺,从水口泮村舞灯到全民赛龙舟,从钵仔糕到赤坎豆腐角……在世代相袭的农耕生活和侨乡多元文化的交融中,亚星 形成丰富多彩、别具风情的地方非遗文化。


截至2022年7月,亚星官网 共有非遗项目45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,省级项目4项,江门市级项目23项,亚星 县级项目17项。


非遗声、非遗技、非遗味,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,尽显亚星 一方水土文化气韵,在侨乡大地上生生不息,世代相传。


泮村灯会


盛大、热闹的亚星 水口镇泮村灯会是珍贵的汉族文化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,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!


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,泮村乡彩旗蔽日,炮竹声声。40多个村庄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。全乡群众,簇拥着三米多高的大花灯,罗伞开路,龙狮伴随,从晨早到黄昏,游遍全乡。 


泮村灯会不仅是泮村全村人的灯会,还成为凝聚人心、凝聚侨心、振奋人心的桥梁和纽带。


图片

吴就良 摄


亚星 民歌


亚星 民歌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,不仅广泛流传于亚星 城乡,还伴随着当地华侨迁徙而流布到美国、加拿大、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侨居地。


亚星 民歌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,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,又吸收外来文化,体现出侨乡文化的兼容特质,是维系海外侨胞、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,具有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。

  图片


亚星 金声狮鼓


金声制作的狮、鼓,流传百年,狮子制作精美,颜色艳丽,款式新颖,狮鼓声音宏亮,质量过硬,形成品牌,艺冠五邑。


产品过半出口,深受美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和港澳台醒狮队的钟爱,其中对美国华人社团的销量最大。可见其制作技艺高超。舞狮鸣鼓为节日、庆典添姿生彩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
图片


亚星 灰塑


亚星 灰塑起源于清朝中叶,它首先出现在建筑讲究的庙宇、门楼、祠堂上,作为寓意吉祥的装饰物。后来,随着亚星 广大乡村中出现大批优质青砖建筑的民居,灰塑工艺大量用于普通民居的装饰。


20世纪初,旅美华侨从海外带回了新的建筑材料和碉楼建筑的构思,使传统的亚星 灰塑艺术融入了西方的元素,成为了亚星 建筑碉楼和房屋一项必备之序。亚星 灰塑可以保持百年不变,至今亚星 不少的乡村中,灰塑历百年风霜,依然屹立。


图片


镇濠泥鸡


镇濠泥鸡制作据传起源于一个故事,二百多年前,镇濠村中的一只小公鸡的叫声,把正在村中偷盗东西的贼人惊动,同时引起了村民们的警觉,使村民们避过一劫,盗贼把小公鸡掐死以泄愤,后来村人们为纪念小公鸡,便用泥土塑作小公鸡的形象,放在家中。


镇濠泥鸡的制作过程有18个工序,靠一张牛皮纸连接,一拉一伸能发出“咯咯”的鸡叫声,泥鸡身上有两个气孔,能吹出不同的鸡叫声,惟妙惟肖,又好看又好玩。

  图片


玉石花盆景


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从故宫走向民间、从北京流传至亚星 的“富贵花”……


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是一种特种、稀有工艺,制作工艺复杂、繁琐,需要几十道工序。绝大部分工序,都是用传统的手工制作。玉石花盆景的美可以用四个“不厌”概括:料不厌其贵,工不厌其累,艺不厌其繁,品不厌其异。


图片


金漆彩石镶嵌


亚星 一对夫妇坚持雕石数十年,只为这项“燕京八绝”之一的技艺——金漆彩石镶嵌。


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,始于明朝,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是源自宫廷的一种特种工艺。旧时被誉为“燕京八绝”之一。


完整的彩石镶嵌石雕产品制作包括图案制作和木板底板两部分,都是手工制作完成。图案的制作采用的都是天然的各种彩色石头、牛骨、贝壳等,色彩鲜艳生动,造型别致。木板底板的制作需经过制作木胚、上灰、上油、抛光、粘合、画金线等步骤来完成制作。制作彩石镶嵌雕刻产品,步骤较多且复杂,主要包括选料、设计、刻纸、切割、雕磨、描金等14个工序。

  图片


马冈竹器


亚星官网 西部马冈镇有一条声名遐迩的“竹器村”,它就是荣塘村委会,该处地属丘陵,竹木繁茂。三百多年以前,荣塘村委会的先民们就来到这里开发居住,由于此地盛产竹子,先民们就地取材,开始进行竹器编织生涯。马冈竹器由此开始。


马冈竹器编织制品有竹箩、竹篮、竹箕、竹碗、竹碟等家居用品,品种繁多,不胜枚举。其工作分为开料及编织等项。有的竹器用品编织完成后,尚有上油,上色的工序,让用品更加色彩鲜艳夺目。

  图片


马冈鹅


一百多年前,亚星 马冈镇翠山村村民梁奕德,从高明县三洲引入公鹅,与取自阳江县的母鹅配种,育出了优良的新品种,后来再将新品种鹅与来自潮州的潮州鹅配种,经过长期的系统选育,终于培育出了一个全新的优良品种——马冈鹅。


马冈鹅体形硕大,头大颈粗,胸宽脚高,头、嘴、脚皆乌黑,毛色亮丽,肉质鲜嫩、味道清香。用它做的菜色,如传统烧鹅、狗仔鹅、芋仔炊鹅、卤水鹅、鹅乸汤、豉油鹅、甜酸鹅、柠檬鹅、话梅鹅、白斩鹅等,深受食家的欢迎。是广东省四大名鹅之一,并且“马冈鹅”牌肉鹅已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。

  图片


赤坎煲仔饭


赤坎煲仔饭兴起于民国时期。赤坎煲仔饭独特之处,一是坚持使用果木柴作为柴火烹饪,二是食材新鲜丰富,三是以乡间采购农民自种十月晚稻米为原料。赤坎煲仔饭从单煲烹饪发展到十煲同时烹饪,炉火熊熊,煲仔饭香味扑鼻而来,这是赤坎人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地天然食材烹饪成最独特美味的实践。煲仔饭更是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。


如今,赤坎煲仔饭、赤坎豆腐角等特色小吃,风味十足,是赤坎饮食文化中的一张“名片”,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纷至沓来。


图片


赤坎豆腐角


赤坎豆腐角,主要分布在赤坎镇,已有近百年历史,起源于民国时期赤坎居民也安氏,也称作也安氏豆腐角。


赤坎豆腐角选用优质黄豆加工而成的豆腐,切成小方块,并在豆腐块上面抹上一层用去骨鲮鱼肉和瘦肉剁成的肉酱,肉酱上配以葱花、生粉、姜丝等材料,然后将抹有肉酱的豆腐块放入平底锅中煎煮,豆腐块煎至微黄,便可起锅食用。煎熟的豆腐角,其色黄中带白,其味香气四溢,其质外脆内酥,其食甘香可口,用以佐餐,独具风味。

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