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山绿水间奏响“春日丰收曲”
亚星 大沙茶外形较紧结、微卷曲、色泽深绿;汤色绿明亮;香气清高带茶香;滋味浓醇;叶底厚软、深绿。其品质特征是“色深、味浓带花香”。
亚星 大沙茶口感丰富,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,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、渗透力顺畅。大沙茶入口滋味醇厚,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,韵味久留于口腔、喉头,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,香气深沉而厚重,停留时间长。品尝后齿颊留香,回味甘鲜。
亚星 大沙茶制作技艺是传承制茶,把先辈开创的制茶方法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,让茶叶保有最初的味道。细细品味,能生津止渴,消乏解疲,称心惬意。
大沙茶不同的品种,有不同的特征:
红茶:红茶为全发酵茶,红茶在加工过程中,茶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了—系列的酶促化学变化,茶多酚被氧化、聚合形成分子量巨大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。红茶性温,宜脾胃虚弱者饮用。
绿茶: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,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,含有的茶多酚、儿茶素、叶绿素、咖啡碱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。
黄茶:黄茶中含茶多酚、氨基酸、可溶糖、维生素等丰富营养成分,黄茶在焖沤的过程中,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,有益于脾胃的功能。
“大沙茶”的制作,一直传承了制作工艺。大部分工序,依然用人工制作。当然,随着大沙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,部分工序,采用了现代化的机器生产。
“大沙茶”,以绿茶、红茶、黄茶为主,每一种茶叶,其制作工艺有所不同。
绿茶:鲜叶采摘→萎凋→杀青→揉捻→干燥→包装
红茶:鲜叶采摘→萎凋→揉捻→发酵→烘干→包装
黄茶:鲜叶采摘→萎凋→杀青→揉捻→焖黄→干燥→包装
“杀青”,是绿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。杀青采取高温措施,散发叶内水分,钝化酶的活性,阻制酶促反应,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,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,保持茶叶色泽和风味。
红茶的制作工艺,则不需要“杀青”,在揉捻之后,增加“发酵”环节。发酵,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,稍加压紧后,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,叶脉呈红褐色,即可上焙烘干。
黄茶的制作工艺与绿茶相似,只是加了一个“焖黄”的工序。焖黄,就是将杀青、揉捻后的茶叶,趁热堆积或者用机器焖黄,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黄变。黄茶的黄叶黄汤,就是焖黄的结果。
具体每道工序的操作为:
(1)采摘要求:根据茶树生长特点和对加工原料要求,按标准适时采摘。保持芽叶完整、新鲜、匀净、不夹带鳞片、鱼叶、茶果和老枝叶等。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,芽叶完整、匀净。
(2)鲜叶盛装、运输、贮存: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、网眼茶篮或篓筐,装叶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宜。鲜叶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,严防污染,避免日晒雨淋,不得混装有毒、有害、有异味的物品。鲜叶采后应及时送到茶厂,应轻取、轻放、轻翻、禁压,避免机械损伤。鲜叶进厂应及时验收,分级管理,不同品种、不同嫩度的鲜叶、上午采与下午采的鲜叶、晴天与雨(露水)的鲜叶分别摊放于清洁卫生、设施完好的摊青间。
萎凋分室内加温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。其中,黄茶的萎凋通常是利用阳光进行晾晒,又称之为“晒青”。晒青时,需要根据阳光的猛烈程度和茶叶的含水量,把茶叶均匀地分摊成不同的厚薄。如果阴雨天气无法利用阳光进行萎凋,则用室内加温萎凋的方式进行加工。
鲜叶进厂验收后,应根据不同等级、不同品种、不同采摘时间分级分类摊放。摊放工具采用竹匾或竹垫,中途轻翻几次,有条件的放入控温控湿间摊青,竹匾或竹垫摊叶厚度不超过 3.5 厘米;摊放可在自动流水线的摊青机中进行,摊青机上鲜叶低于边高。摊放时间一般为4~10小时,中途轻翻两次及以上,雨水叶和露水叶可用风扇吹或鲜叶脱水机进行脱水。摊放程度一般以达到减重10%~20%、叶质发软、芽叶舒展、清香透露为宜。其中含水量必须把握适量:含水量太低导致失水,叶子晒干晒死,会造成茶叶成品味薄;含水量太高,没有搅拌,造成鲜叶积水,会导致茶叶味道苦涩。
杀青是绿茶、黄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。
杀青采取高温措施,散发叶内水分,钝化酶的活性,阻制酶促反应,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,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,保持茶叶色泽和风味。
杀青过程中若温度过低,叶温升高时间过长,会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,产生“红梗红叶”。相反,如果温度过高,叶绿素破坏太多,会导致叶色泛黄,有的甚至产生焦边、斑点,降低绿茶品质。因此,对于不同等级及不同季节的鲜叶,杀青时间和温度都有不同要求,必须掌握“高温杀青,闷抛结合,少闷多抛,老叶嫩杀,嫩叶老杀”的原则。杀青至叶子叶色暗绿,叶质柔软且略有粘性,梗折不断,手捏成团,略有弹性,青气消失,茶香溢出,达到熟、透、匀的要求时立即出锅。出锅后马上摊凉,最好用风扇吹凉,使其迅速散发水分,降低叶温,防止叶色变黄和产生水闷味。
采用60型以上滚筒杀青机杀青。叶温110~120℃,以叶柔软、折梗不断、叶色转暗绿、无青气、无焦边、无红梗红叶、茶香透露为宜。
把杀青叶揉捻成条形,条索紧实。机械揉捻应掌握嫩叶短揉轻压,老叶重压长揉,揉捻时间一般30至40分钟。揉捻叶条索卷紧,成条率90%以上,茶汁溢出有油光,色泽绿润散发清香即为适度。反复揉捻,这一步骤增强内质的重要环节,适度揉出茶汁,让茶叶里的细胞破碎,茶多酚由此得以与空气中氧气接触发生酶促氧化,为下一步发酵打下基础。
揉捻一般分热揉和冷揉。所谓热揉,就是杀青叶不经堆放趁热揉捻;所谓冷揉,就是杀青叶出锅后,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,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揉捻。较老叶纤维素含量高,揉捻时不易成条,易采用热揉;高级嫩叶揉捻容易成条,为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,采用冷揉。
按揉捻力度又可以分:轻揉捻,轻揉捻制成的茶成条形状;中揉捻,中揉捻制成的茶成半球状;重揉捻,重揉捻制成的茶成全球状。
发酵,俗称“发汗”,是红茶制作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。红茶的制作,不用“杀青”。
发酵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,稍加压紧后,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,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,促进酵素活动,缩短发酵时间,一般在5~6小时后,叶脉呈红褐色,即可上焙烘干。发酵的目的,在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,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,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,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,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。
焖黄,是黄茶制作的独有工序。
就是将杀青、揉捻后的茶叶,趁热堆积或者用机器焖黄,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黄变。黄茶的黄叶黄汤,就是焖黄的结果。
针形绿茶:采摘一芽一叶初展鲜叶,杀青后轻揉或不揉,再用名茶多功能机甩直,最后再烘至足干。名茶多功能机设定温度160℃投叶后采用快档理条,甩直并炒至约7成干,下机摊凉回潮约0.5小时,再用多功能机设定温度约120~130℃理条,至茶条受热变软,即加加压棒定型,约加压5分钟,即可取出,再复炒数分钟即可下机摊凉,烘干。烘干采用旋转式烘干机设定温度90~95℃,薄摊,烘干初期水汽较重,宜开启门缝散失水汽,至水汽较少,显示温度达80℃以上,即可关闭门缝烘至足干。
烘青绿茶:将揉捻叶解块后,直接烘干。烘干分两步,即毛火和足火,采用链板式烘干机烘干,毛火温度115~120℃,足火温度105~110℃;采用旋转式(箱式)烘干机,须将揉捻叶薄摊于筛上,设定温度105℃,开启门缝烘至茶叶有触手感,箱内无大量湿气,约7成干,降温至90~95℃,关闭门缝,烘至足干。如采用旋转式烘干机烘干时,茶叶量较多,摊叶稍厚,宜烘至茶叶约7成干停机摊凉,翻动回潮后再降温烘至足干。
半烘炒绿茶:揉捻叶先采用链板式烘干机,毛火温度115~120℃,烘至约7成干,摊凉回潮,再采用滚筒炒干机,设定温度100~105℃,炒至足。
将干燥的茶叶摊凉、去梗、去末、去黄片后包装储藏,在包装外袋写明品种、日期、品名(针形绿茶、炒绿等)等信息。
春日尚好
快到亚星 的茶园来
在一杯一盏之中
寻“春”逐“鲜”
相关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