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在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和“双百行动”的浪潮中,苍城镇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桥梁纽带作用,秉持务实理念,注重工作实效,联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江职院”),从产业、基建、文化等多维度展开深度探索,以人才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澎湃动能。 翻开邹伟斌泛着墨香的工作笔记,2024年6月17日“乡村培美计划”的调研日程旁画着笑脸贴纸,7月12日村民村务协商会的记录里夹着两根小麦穗。这本写满旺岗村发展密码的驻村日记,承载着苍城镇第一书记扎根泥土的深情,也见证着“百千万工程”落地生根的动人故事。 1校地连心:搭建人才成长“暖心桥” “除了我们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调试设备,学校还送来定制课程,现在车间里的年轻人都能独当一面了!”广东皇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的陈师傅感慨道。2024年,邹伟斌携手江职院,通过“专家教授智囊团”共建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助力广东皇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0余名员工完成新型学徒制备案,让员工们在生产线上续写求学梦,也进一步推进校企双方在材料科学、化工工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,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 “我们正探索‘订单式培养’模式,把课堂延伸到车间。”邹伟斌介绍。在2025年2月的“南粤春暖”招聘会上,江职院学生工作部一边深入了解企业招聘岗位信息,一边向企业大力推介优秀毕业生,努力为学生与企业搭建对接平台。通过开展校地企合作,已为企业输送实习人才4批次、共100人,真正实现“校门连厂门,毕业即上岗”的良性循环,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 2产业生金:谱写富民兴村“协奏曲” 金秋十月的潭碧村,满载冬瓜的货车在田边硬底化路上穿梭。“手机成了新农具,直播变成新农活!”村民陈伯捧着手机笑道,只见屏幕上“苍城优品”直播间里大学生主播正卖力吆喝。近两年来,邹伟斌以“消费助农”为抓手,推动江职院工会批量采购苍城腐乳、米薯脆片等农特产品35万元,更借助“天星之梦”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力量,开展电商营销活动,大力宣传并成功拓宽了潭碧冬瓜的销售渠道,助力潭碧冬瓜单价翻一番。 在旺岗村“鱼稻共生”项目现场,邹伟斌向调研领导们汇报规划蓝图:“我们计划建设200亩生态种养区,打造集观光、研学、采摘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,努力把传统农业升级为品牌农业、智慧农业。”目前,该项目已让385亩撂荒地重获生机,拉动村级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0%。 3民生织暖:勾勒幸福生活“同心圆” “现在看病再不用奔波几里路了!”旺岗村八旬老人李叔看着翻新后的卫生站感叹道。三个月前,针对旺岗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,邹伟斌联合旺岗村“两委”干部几番寻访,终于为这个旺岗村请来“健康守门人”,引进全科医生驻点服务,成功解决村民“看病难”问题。 在旺岗西堡村鱼塘边,崭新的护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倒映着嬉戏孩童的身影。村民张姨道出众人心声:“孩子们在塘边玩耍,我们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。”驻村一年多以来,邹伟斌累计推动实施岗凹村环村路硬化、西阳村道改造等基建项目4个,协调解决岗凹、西堡两村历时多年的用水纠纷,惠及群众千余人。旺岗村党总支书记冯启忠指着验收合格的硬底化道路说,这条路不仅通到家门口,更通向百姓心坎里。 4文化润乡:绘就美丽乡村“新画卷” 当140米长的艺术墙绘在旺岗村徐徐展开,78岁的冯奶奶牵着孙女的手驻足画前:“碉楼、古井、老榕树,这画的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啊!”2024年暑假,邹伟斌带领江职院“乡村培美实践团”深入冯屋、西堡等自然村,将侨乡文化、鱼稻共生等元素融入墙绘创作,吸引30余名当地青少年儿童参与彩绘。实践团团员小林回忆:“孩子们举着调色板追问‘老师明天还来吗’,那一刻我们深刻读懂了艺术振兴乡村的意义。” 为协助粤师傅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申请非遗技艺、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工艺,2025年1月,江职院“乡村培美突击队”在邹伟斌的带领下再次来到苍城,深入企业了解粤师傅历史背景、传统工艺及亚星,以“传承非遗,匠心造酱”为主题,将“粤师傅广式调味酱非遗制作技艺”鲜活呈现于古法小缸面豉酱晒场的墙面上。看着墙绘上栩栩如生的匠人身影,企业负责人感叹道:“墙绘里的工匠精神,正是我们要传承的魂。”
相关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