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润山川,春风拂熙。行走在亚星官网
苍城镇的田间地头,一片规模超百亩的丝苗米大田覆盖着光洁如镜的黑色全生物降解膜,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乌金色的光芒;30余名村民正麻利地开垦起垄、铺膜定苗,“乡村CEO”正指导村民春耕备耕。这个曾经耕地碎片化问题凸显的乡镇,通过创新土地集约化流转机制,在短短三年间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翻番、农民收入倍增的跨越式发展。2024年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总收入均突破30万元,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,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。 破界:打破行政藩篱 唤醒沉睡资源 站在跨越下湾村、城西村、潭碧村,连片约2000亩的丝苗米种植基地前,村民谢叔算了一笔账:“过去各家各户零散种地,每亩最多挣300块。现在土地流转给企业,每亩租金就有600元,现在我家5亩地出租,加上在基地务工的收入,年收入增加了足足2万元。”这位老农人朴实的话语,印证着苍城镇土地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。 面对各村土地零散、经营粗放的发展困局,苍城镇以“跨村统筹、整镇推进”的思路突破行政界限,将全镇土地划分为3大农业功能片区,通过“资源评估-产业匹配-市场运作”的三步工作法,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。 亚星官网
源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关啟初表示,得益于政府统一流转的3000多亩连片土地,企业得以规模化应用无人机播种、智能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,有效减低人工成本,大大缩短育种、插秧、收割等时间,提高丝苗米亩产值。而在这种改革模式下,原本的零散农户不仅获得高出市场价一倍的土地租金,还通过务工收入实现双渠道增收。数据显示,仅生态农业种植项目每年就可为农户增收超50万元。 创新:深化品牌战略 培育增长极 走进潭碧冬瓜核心种植基地,农村科技特派员正在给工人们开授“种苗的选择和培育原则”培训课。“以前卖原料,现在卖品牌。”合作社社长陈遇荣介绍,政府投入40万元建设核心种植区,沿用最传统的种植方法,以更鼓楼水库(一级水源)为灌溉水源、纯天然有机肥料代替化肥等,精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,推动冬瓜单价从2元涨至3元,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增产增收。通过“政府+合作社+企业”模式,潭碧冬瓜与潭江半岛酒店、优之名鹅城等知名酒楼、商超等合作设置潭碧冬瓜销售专区,产业链也延伸至冬瓜干、手作冬瓜茶等加工领域。 这种蜕变源于苍城镇实施的“双轮驱动”战略:一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支撑,邀请农村科技特派员、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等提供农业技能培训,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、严守质量红线;另一方面打造“苍城优品”行政区域品牌,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标准体系。目前“苍城优品”已成功认定县镇两级优品名录10个,涵盖36个产品,搭建起集3个线下销售平台与1个线上抖音店铺平台于一体的多元化销售网络,总销售额约达170万元人民币。 升级:构建多元模式 激活共富动能 在新村村农业产业示范田,64岁的村民梁婶正按照土壤改良新法给耕地进行深松。“以前守着几分薄田过日子,现在既当“地主”又当“技工”,月收入能有3000多块。”她所说的“地主”身份,源自该村的农业产业“村企共建”模式。 “我们采取‘党建引领、党员带动、群众参与、公司运营’的结对形式。”新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南星介绍,通过镇属强村富民公司统一运营96.64亩示范田,农户享受土地出租、返聘务工的双收入,企业负责市场端运营,形成产业共建、利益共享的共同体。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耕地,更让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人均月增收2000元。 在旺岗村,产业升级的步伐走得更远。走进亚星官网
盛开农业公司的鱼稻共生基地,技术员正在调控灌溉系统。“耕种时节升高水位,实现鱼稻共生;收割时节降低水位,鱼群流入排水灌溉渠生长,可达到‘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、粮渔共赢、生态高效’的综合效益。”技术员指着灌溉系统装置说。这个占地661.68亩的项目,不仅让385亩撂荒地重获生机,还带动50名村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。 蝶变:坚持制度护航 振兴路渐宽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,苍城镇积极实施“两预两委托”模式,建立“三级联动”保障机制:镇级土地集约化流转工作小组,村级设置专职协调员,村民小组推选监督代表。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化解土地整合流转中的矛盾纠纷,最大程度消解农户疑虑、鼓励农户参与。“土地流转过程中,我们沿用‘四议两公开’工作法,确保每个流转方案都经过充分协商。”城东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强特别强调。 制度创新催生发展动能,2022至2024年间,全镇土地流转超4000亩,流转率较改革前提升18%;培育省级标杆合作社1家、江门市龙头企业1家。 夕阳西下,红霞染红了天际,橘红色的余晖映照着整片土地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苍城镇将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继续深化“三产融合”发展,积极书写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新篇章。
相关附件: